搜索

季強教授:“龍人”化石或將改寫人類演化史

发表于 2025-11-02 16:14:43 来源:財智網
季強教授:“龍人”化石或將改寫人類演化史
季強教授:“龍人”化石或將改寫人類演化史
季強教授:“龍人”化石或將改寫人類演化史
季強教授:“龍人”化石或將改寫人類演化史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黑龍江日報(張澍):近日,美國細胞出版社旗下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創新》,以封麵故事形式同期發表了三篇論文,來自中英的研究人員報道了已知的最大人屬頭骨化石——河北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館藏的一塊古人類化石,即哈爾濱發現的“龍人”頭骨化石。上述三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包括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季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國際著名的古人類學家、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人類演化研究中心人類起源方向研究帶頭人克裏斯托弗·斯金格。
這三篇論文的相關內容,被迅速以“科學家在哈爾濱發現14.6萬年前新人種,命名為‘龍人’”的新聞傳播出去,成為熱點,頻上熱搜。
什麽是“龍人”?“龍人”什麽樣?發現“龍人”的意義何在?就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筆者采訪了“龍人”化石的發現者、研究者及命名者的季強教授,請他解讀何為“龍人”。
“龍人”,我們失散已久的“哥哥”
季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現任河北地質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是我國古生物化石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我們研究分析後發現,‘龍人’與我們智人的關係,比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與我們智人的關係要親近得多,所以哈爾濱發現的‘龍人’與我們智人之間有一個共同的媽媽——即在亞洲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季強教授介紹。“簡單說,‘龍人’就是現在已知的與我們智人(生物學分類中人科人屬下的唯一現存物種)最近的親屬,是我們智人失散已久的哥哥;推翻了之前普遍認為的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是我們智人最近的親屬的結論,這一結論是顛覆性的。‘龍人’頭骨化石得出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改寫人類演化史的主要內容。”
“龍人”化石出在東江橋
“龍人”化石是怎麽發現的?季強教授講述,這枚頭骨化石,來自一位哈爾濱農民的捐贈。
2017年8月,季強教授逛廣西桂林的奇石市場,遇到一位農民在市場上出售鬆花石、瑪瑙等標本。由於季教授擔任過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經常上電視,這位農民稱在電視上見過他,並稱自己家有個珍藏了幾十年的人頭化石,有意捐給博物館收藏。
據這位農民說,當年侵華日軍占領哈爾濱後,曾在鬆花江上修橋,一名中國勞工在修建橋墩時發現了這枚奇怪的“人頭”,便把它交給了負責看管勞工的一位中國人。這位中國人看到這枚“人頭”長相奇特,便瞞著日本兵把“人頭”帶回家,包裹好後藏到院子裏的水井中,並連夜用土把水井填埋了。這位藏下“人頭”的中國人,正是季強現在見到的那位農民的爺爺。在幾十年守口如瓶的生活後,老人在臨終之際將“頭骨”的事告訴了兒孫。之後,兒孫繼續在家務農,農閑時做點小買賣,並一直想著把這件古物捐給國家,直到偶遇季強。
季強教授表示,“這位老鄉怎麽說我是如實轉述,我無權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假。”雖然老人離世前並沒有告知這枚化石出土的具體地點,但如果其講述為事實,那這個地點在哈爾濱隻有一處——那就是1932年開工建造的、被哈爾濱人稱為東江橋的濱北公鐵兩用橋。這座橋1934年8月全部完工通車。
2018年7月,季強教授實地考察了哈爾濱市東江橋地區,初步認定,這枚頭骨化石應該產自鬆花江的河沙沉積物中。隨後,他們對這枚化石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通過稀土元素、鍶同位素等地質化學分析,認為化石出土於哈爾濱地區約 13.8~30.9 萬年前的湖相沉積;利用鈾係法直接對化石測年得出,這個古人類至少生活在距今 14.6 萬年前。這意味著,這枚突現於世的化石,是中晚更新世(約100萬~1萬年前)保存最完整的人類顱骨化石之一 。
為何把這塊哈爾濱發現的顱骨化石命名為“龍人”,季強教授表示,命名主要基於領域內常用的地名命名原則:“由於化石產自黑龍江省,所以名稱來自其中的‘龍’字。另一方麵,我在化石命名時,喜歡別人一看到這個名稱時就知道這是中國的化石,簡明易懂。”
14.6萬年前的“龍人”什麽樣?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季強、倪喜軍等專家還原了這塊顱骨化石“龍人”的模樣:年齡在40-50歲之間男性,身高約1.85米,高壽且強壯,年輕時,是典型的彪形大漢。季強教授介紹:“‘龍人’的這個年齡不得了了,在古人類裏,平均年齡二三十歲,他這個年齡相當於現在的八九十歲的老人。他很高、很壯、很凶,有如今北方人的一些特點。”
在形態上,“龍人”混合了原始和先進的特征,他的腦容量達 1420 毫升,這個數值與現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相仿,並大於直立人、弗洛瑞斯人、海德堡人等已滅絕的人屬成員。 雖然他有個大腦袋,但低扁的坡狀額頭、粗壯的眉弓、寬嘴和更大的牙都讓他看起來和現代智人有些距離。
“鬆花江流域是一個富饒之地,一般來說,古人類生活,要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這個地方要資源豐富。那時鬆花江流域的氣溫,和如今差別不大,溫和且雨水充沛,資源豐富,生活條件理想,足以養活這些古人類。他們和智人一樣,捕獵哺乳動物和鳥類,采集果蔬,可能還捕魚。”
再尋“龍人”
考慮到這塊頭骨主人的體型很大,再加上其被發現的地點,季強、倪喜軍認為“龍人”可能已經適應了惡劣的環境,這使他們能夠分散在亞洲各地。通過生物地理學模擬分析的結果還表明:非洲是人類演化的擴散之“源”,而亞洲則更多的是人類演化之“匯”。
季強說:“近些年,人們在鬆花江哈爾濱段采砂的時候,陸陸續續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所以我有一個想法:‘龍人’的類似化石,恐怕會繼續在鬆花江裏發現。在‘龍人’生活的同一時期的這個地方,我估計還有其他人類,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智人,還有龍人與智人的亞洲那個共同的祖先,他們都是同期生活在一起的,這是沒什麽問題的,所以我們今後要做進一步的工作。我相信以後在鬆花江、在哈爾濱,還是會有新的發現。”
倪喜軍表示,本次發表的論文是對“龍人”的初步研究,之後還將開展對化石的DNA、解剖學結構以及“龍人”生存狀態的研究。此次出土化石的哈爾濱湖相沉積地層,此前並未受到特別重視,且層位較深,不易發掘,但現在已確認,這裏包含了一些哺乳動物化石,很有可能再發掘出類似“龍人”的古人類化石。
随机为您推荐
文章排行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季強教授:“龍人”化石或將改寫人類演化史,財智網   sitemap

回顶部